欢迎访问艾哈去范文网!微信公众号:

二年级下数学总复习教案_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时间:2024-08-04 17:28:18编辑:

(精选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你会填吗?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从()算起。

2、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

你会算吗?

60—24—16= 18+27+39=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主题图。

师: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看,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有人下车,下车25人,有人上车,上车28人。

师:我们乘坐公交车要遵守乘车规定,有秩序的先下车再上车。车上原来有67人,根据上下车人数的变化,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让学生把图意连起来说一句话: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看谁的解决方法更好、更合理、更科学。

生: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比一比,看那种算法更合理、科学。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口述: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说)

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明确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写算式,教师在下面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几种情况,可出示正确的做法。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拓展思维

这道题还有没有其它做法?

2、教学例4。

先说明和例3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和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这道题竖式有没有简便写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6题,第5题。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总复习1-13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生:认真思考,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加减混合的笔算试题,在笔算的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在个性化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南瓜丰收了,同学去帮助收南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第一组28人

第二组34人

第三组22人

二、新课学习

1、教师: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学生:28+34+23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

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

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28+34+22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8+4+2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

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

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

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投影展示。

主要引导学生列出右面的竖式:

28 6 2 2 8

+34 +2 2 +3 4

62 8 4 6 2

+2 2

8 4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投影展示。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85—40—26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结论总结

1、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3、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境串,让学生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推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步养成有序思考、善于类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直观思维生成到逻辑思维。使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课前谈话:

师:嗨!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我是谁吗?

生:陈老师

师:大家的声音真亲切!能和我打个招呼吗?

生:陈老师好!

师:个个都是这么有精神,真棒!大家,喜不喜欢玩游戏呢?

班长述职报告ppt

生:喜欢

师:好,我们就来玩一个摸耳朵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听,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摸一只耳朵

生摸

师:你摸的哪只耳朵?你呢?

生:我摸的左耳朵/我摸的右耳朵

师:有的摸左耳朵,有的摸右耳朵。好像都对!再来!

师: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

生分别摸对

师:不错,听的很认真!要加快速度咯!

摸摸你的右耳,摸摸你的左耳,摸的不是右耳,停!你摸的哪只耳朵?

生:我摸的是左耳朵。

师:为什么不摸右耳朵?

生:因为你说摸的不是右耳朵,就只能摸左耳朵了。

师:哎?你怎么不摸左眼睛呀?

生:因为这是摸耳朵的游戏呀!

师:对了,这是摸耳朵的游戏。人的耳朵只有几只?

生:两只。

师:哦!人只有两只耳朵,摸的不是右耳就是左耳。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好玩我们就不玩了,准备上课好吗?「这个游戏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有关,下面我们准备上课了,好吗?」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猜兄弟关系

师: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新朋友,想认识吗?

生:想!

师:这两位小朋友是谁?

生:贝贝、乐乐。

师: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根据这个条件请大家猜猜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生1:贝贝是哥哥,乐乐是弟弟。

师:有可能

生2:贝贝是弟弟、乐乐是哥哥

师:也有可能

生3:乐乐是哥哥,贝贝是弟弟。哥哥比较高,弟弟比较矮。

师:哥哥一定就比弟弟高吗?

生4:乐乐是弟弟,贝贝是哥哥。

师:有的说贝贝是哥哥、乐乐是弟弟,有的说乐乐是哥哥、贝贝是弟弟。现在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生:能/不能

师:你们这样争下去,乐乐可着急了!瞧!他说了什么?

生:乐乐说“我不是哥哥”。

师:现在还用猜吗?

生:不用了,我知道了!

师:你接着说!

生:乐乐是弟弟,贝贝是哥哥。「师相机出示答案」

师:你是根据哪些条件确定的?

生:我是根据乐乐说“我不是哥哥”这个条件确定的!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肯定是哥哥了!

师:这一个条件就能确定啦?谁来帮他补充!

生:我根据贝贝、乐乐是两兄弟,乐乐说“我不是哥哥”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的。

师:你真是一个会细心观察的`学生!谁能根据这两个条件再来说说理由?

生:因为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所以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肯定就是哥哥了。

师:你说的真完整,还有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次?

生:因为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所以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就肯定是哥哥了。

师:你也说的很好!请坐!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了,为什么开始大家不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现在又都能确定呢?「课件出示两幅图对比」

生:因为刚开始只有一个条件,所以不能确定,/因为刚开始只说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我们不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都是乱猜的。

师:说的很好!大家都能根据条件来判断。板书:条件

师:刚开始只有一个条件,能确定吗?

生:不能确定。「师板书不能确定」

师:说明条件还?「师摇摇头」

生:条件还不够!「师板书不够」

师:对了!条件不够,我们不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微笑」

师:后来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师板书确定」

师:说明什么?

生:条件足够了!

师:很好!开始条件不够不能确定,后来条件足够才能确定。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条件作出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推理。板书:简单的推理

二、游戏巩固

师:贝贝和乐乐在玩一个藏花的游戏,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课件出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

贝贝说我藏的不是红花

他们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花?

师: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

指名说出图上的条件,有说错的:谁愿意帮他?

师:小精灵问我们?

生:他们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花?

生:能!

师:请你在练习纸上第一题填一填。

生独立填写后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师:你是怎样确定的?

生:因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所以贝贝藏的不是红花就是蓝花,乐乐藏的就肯定是红花。

或:因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两朵花,所以贝贝藏的不是红花就是蓝花,剩下的红花肯定是乐乐藏着的。

师:真不错!每个条件都考虑到了!

生:另外一种

师:做对的请举手!

小结:我们刚才推理了哪几朵花?

生:红花、蓝花

师:对了,我们判断红花、蓝花两种花,不是红花就是蓝花。「要引导学生一起说」。所以当我们推理两种物体时,不是其中的一种就是?

生:另外一种

师:看来,推理两种物体,不是……就是要牢记!「贴」

师:推理两种物体的小妙招是什么?预备齐!「师指板书」

生纷纷举手

三、三人藏花游戏

1、看图读文提取信息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推理!现在他们的好朋友欢欢也想来参加,大家欢迎吗?「出示课件」

生:欢迎!

师:认真看!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小精灵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指名汇报

「预」生1:我知道了,贝贝、乐乐、欢欢三人分别藏这红花、蓝花、黄花,贝贝说我藏的是红花,欢欢说我藏的不是黄花。小精灵问“乐乐藏的什么花?”

师:你看图真仔细,说的也很完整!下面请大家和自己组内的小伙伴说一说乐乐藏什么花。为什么呢?

篇5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今天,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

评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来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而自然引出课题。

师:看,这是聪聪的房间,仔细观察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评注: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自已发现的规律,既有效地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一组事物重复出现的规律,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

师:这是明明为新房设计的墙面和地面……哇!怎么乱七八糟的呀,有规律吗?

生:有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明明“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斜着看,颜色都一样。

生3: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评注:让学生小组观察并介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感知,自己去发现,这样不仅使知识更灵活的让学生接受,还使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得到了发展。同时在合作中学习,也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孩子们发现了图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规律,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也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肯定与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总结规律,并点击课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其中些同学有这样的发现:

1: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课件演示动画

师激发提问: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都发现了规律,我们再换一换方法,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我们从下往上,从右往左看看,看看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生:和第一行的一样。

师:像这种经过几次化以后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板书:循环」

评注:老师一边总结学生刚才发现的规律,一边通过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很直观看到由平移现象引出的这一图形变化的规律,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老师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同时,老师又引导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进一步观察,培养了学生的顺逆思维与发散思维。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规律更加清晰化,条理化。

2、寻找地面上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墙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地面上的图形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评议和表达能力」

点名汇报,集体评议。

评注: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地砖的排列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踪应用,巩固新知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棒,下面我们要利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知识进行闯关游戏。

第一关:猜一猜

师:动物王国要开联欢会了,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欢迎大家呢……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应该怎么站?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

动画演示

第二关:水果速贴

师:为了欢迎大家的到来,小猴准备了水果大餐让大家享用……「老师在黑板上贴水果,贴两排」

师:你能按照老师贴的规律往下继续贴吗?

指名到黑板上贴

第三关:排排站

请几个小朋友做一个排队游戏

老师说游戏规则,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排队。「纵队」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第一,应该怎样动?

生:第一个同学移到最后一个

师:四个人中只许有一个人动,移动之后,-×排最后,应该怎样动?

生:最后一个同学移到最前面一个位置

第四关:智力园

同窗友情的诗句

师:你是如何想的?

师:两个思考题是由什么现象形成的?

生:旋转

板书:旋转

四、欣赏

师: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循环列的规律吗?学生自由发言点击课件,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评: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练习题的设计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巩固知识,如猜一猜环节是练习从后往前移,贴水果是训练学生从前往后移等等,同时,练习题的设计又创设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又通过欣赏生活中,自然界一些循环排列的规律,让数学又回归到了生活当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无限”的数学思想,也使本节课变得更加协调,更加美。

五、小小设计师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做一次小小设计师,好吗?每组有一块正方形手帕,你能在手帕上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和花边,让手帕漂亮起来吗?注意:图案和花边要有规律。

评:让学生利用各种水果、图形等图片,亲自动手设计规律,摆一摆,贴一贴,做一幅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自己创造规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后,将作品贴出来欣赏,感觉数学美、形式美,同时感受创新的乐趣。

六、全课小结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的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找规律

平移

循环排列

旋转

篇6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为复习内容

二、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3)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2)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加深理解,并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关键:

(1)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所有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心,有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初步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课时划分:

4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17~19周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时平年还是闰年。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的运用年、月、日的知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1980—2003的年历卡、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导入

喜欢金田一吗?喜欢柯南吗?那你们肯定很喜欢侦探故事对不对?老师这边有一个,想不想听?

故事发生在1979年3月7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197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刚刚大家猜了很多,到底对不对呢?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年、月、日”就知道了。

2、加深对年、月、日的理解

「1」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说明过去了「一天」,「一天就是一日」

「2」当我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时,说明已经过去了多久?「一个月」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的最后一页时,说明已经过去了多久了?「一年」

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年历,认识大小月

思考: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哪几个月的天数一样多?

师:我们把31天的那个月称为大月,把30天的那个月称为小月,28天或29天的2月我们称他为平月。那家看看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一年中有12个月,有的是大月,有的是小月,谁能想个方法把他们很好的记住?

「1」介绍“拳记法”

师:这个我们把它成为拳记法,来,我们一起来数一遍,一月大,二月平,……

现在数给你的同桌听听。

「2」儿歌记忆

师:老师这边还有一首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天加。来,我们一起来,边拍手边记住他。

对于这首儿歌你有什么疑问吗?由儿歌引入平年、闰年

2、认识平年、闰年

「1」如果现在让你计算一年有多少天,你准备怎么做?「学生先自己说说自己的方法,然后选择你认为的好方法,最后自己算」

汇报: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

师:区分平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2」老师不用看你们手中的年历,只要你说出你拿的是几几年的年历,我就可以说出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不要考考老师?

学生考老师。

你们还想试?告诉你吧,不管你们怎么考,我都能回答出来,因为我掌握一个小秘密,你们想知道吗?秘密就在这里「看黑板」——闰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

你能按照规律在再几个闰年吗?你们发现了每几年有一个闰年?

「3」不如我们现在来做个实验,拿你们手中的年份除以4,看看有没有发现什么?

汇报:平年的年份除以4,结果有余数,而闰年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所以要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就看他能不能被4整除,如果是4的倍数,说明他是闰年,如果不是4的倍数,说明他是平年。

那1922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4」现在把书翻到第82页,把倒数第2段话看一遍,有没有什么要问的?

“通常”、“一般”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1900年,1990/4=490,没有余数,但他不是闰年,而是平年,因为1990是整百数,当年份是整百年时,要能被400年整除,才能是闰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还有一段来源呢?听历史。

所以我们有这样一句话: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再润。

到现在为止,你能回答出那个侦探故事了吗?「因为1979年是平年,平年2月没有29日。」

三、练习

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小芳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和「」月

今年的一月、二月、三月一共有「」天。

判断:每年都有365天。「」

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1997年是平年。「」「199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是我们祖国母亲迎回她失去儿子的重要一天,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一天」

2008年是平年。「」「2008年我们祖国有什么大事呀?[北京奥运],看,这个特殊的日子在2008年,是闰年,那时你们已经上了初中,因此为了我们祖国更美好,现在我们应该好好的把握时间。」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年、月、日”,你掌握了什么?

现在把书翻到第81页,把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看一遍,有没有什么想问的?

现在老师把这首歌《三百六十五个祝福》送给大家,希望你们每一天都有一个愉快的生活。

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5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正确区分平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析:

本课是总复习的第三课时,在学生对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在于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更侧重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缓解开腹手术后疼痛的最好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辨认。

2.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的运动

「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

1.关于图形的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3.利用手中的图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区别。

「二」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1.猜一猜、想一想

「1」出示: 猜一猜:按照画的痕迹去剪,打开后是什么呢?

「2」出示: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怎样剪出来?先怎样折,再怎样剪?

「3」你会做风车吗?「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制作步骤」

2.剪一剪、做一做

小组四人合作,组长自己设计一个图形剪一剪,其余三人分工各选其中一种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组内交流。

3.说一说,描一描

「1」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2」全班汇报,复习对称。「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

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旋转现象吗? 「小花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成图形的平移;笑脸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成图形的旋转;风车则是物体的旋转现象等。」

「三」联系生活,完善认知。

1. 出示:

2.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和旋转现象吗?

3.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对称现象,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平移和对称现象,发现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之处,沟通其与对称之间的联系,最后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沟通图形的变换与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关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复习数据收集整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你们有的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现象,有的找到了平移现象,还有的找到了旋转现象,以你们记录的第一条为准做一项调查。

「一」收集整理数据

可以怎样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举手、画正字等」

「二」记录分析数据

1.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设计统计表,记录数据。

现象 对称 平移 旋转 人数。

2.分析数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通过这次调查,你有什么感受?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一方面复习巩固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巩固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2.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 巩固复习旋转现象。

3.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巩固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以及整理分析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图形的运动与数据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2.小小设计师「机动」。

要求:

①画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基本图形。

②根据你画的基本图形,运用平移、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③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④集体交流,展示自己设计的图案说说设计过程。「实物投影」

设计意图:复习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在交流收获中自我评价。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在创造中感受图形的变换之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

二年级下数学总复习教案 篇9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二年级下数学总复习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114页总复习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 课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剩余12角,「因为12角里面还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0÷8。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分类。

如:第一类: 128-64+36 48÷8×6。

第二类: 64-40÷8 6+18÷3。

第三类: 8×「36-29」。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3。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顺序,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分类,既突出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 」,40个图形中有「 」个。

2.小晨准备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页的图书,第一天看了12页,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几页?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

本文标签:二年级 教案 数学
本文专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