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22 20:05:56编辑:
范文(通用2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编写工作,写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分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14册第30——31页《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用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指导作指导,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手袋、背包的造型开始,把手袋、背包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说等知识元素和能力培养方式综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手袋、背包造型设计所适用的场合和环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中快乐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经过反复思考,我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风格、造型的手袋和背包的观察、分析讨论、欣赏,了解其设计的特色、用途,进而了解不同的手袋、背包造型设计所适用的场合和环境。
2、通过选择、运用手绘线条立体图像三种不同表达方式的方法,画出手袋、背包的立体效果图,进行手袋、背包的造型设计和创作,达到基本掌握手袋、背包造型绘画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了解美术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如何在背包和手袋的设计中体现它的使用功能和主人的审美个性
难点:在设计中把握造型、比例关系,运用学到的色彩知识
二、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主动、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中快乐地成长。因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在交往中合作、合作中双赢,是每个老师在施行教学中不可漠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成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一块“圣地”。要充分发掘小组合作学习的道德教育资源,让小组学习成为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的基石,讲究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三、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生已经形成较为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例如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手袋、背包造型设计所适用的场合和环境时,我改变以往的教法,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购买手袋、背包时会考虑哪些方面,同学们畅所欲言,在愉快的氛围中表达出了人们在生活、工作、心里方面对手袋、背包等产品设计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对产品设计艺术的探究欲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精彩的表演。(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背包进入课堂)之后学生把包带回自己的座位。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包的内容(课件呈现课题:多姿多彩的袋和包)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活跃的氛围与空间。】
(二)、讲授新课
1、初探:提出问题对袋和包进行初步的了解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很多不同种类的袋和包,根据你自己的了解,你在购买的时候会考虑到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表达自己的审美爱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人们在生活、工作、心里方面对手袋、背包等产品设计的需求。 】
2、分析:
教师活动: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另外一些包,大家能不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1)旅游用的背包
(2)公文包
(3)CD袋
(4)器材袋
(5)文具包
(提问这些袋和包的种类、是用来装什么的、适合什么样的场合背?)
学生活动:可以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以上的这些袋和包我们是从它们的种类、功能、使用的场合以及样式、材料方面来分析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设计的种类、功能。】
3、深入:
(1)、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刚才每组带回的这些袋或者包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它的基本形状是什么?(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总结出:构成:功能袋、背带、拉链、装饰图案、拉杆、提手
形状:立方体、三角体、圆柱体、三角锥体、圆球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初步形成对手袋、背包的造型能力。】
(2)、教师活动:我们接着来欣赏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另外的一些包(课件出示)这些包是哪些地方吸引了你们的眼球?
学生活动:总结出是:图案装饰的个性化
形象设计的个性化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个人的审美意见与综合的集体思想的能力(通过对造型、色彩等喜好、感情的描述过程,形成一次感受形式美的情感升华)。】
4、教师活动:让学生了解绘画的过程
我们看了这么多,想必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些包是怎样的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是怎样画的?
(1)先从整体出发,定位构图,定出整体结构,画出基本形与基本形组合。
「2」比较绘画具体形象的各个部分结构比例与基本形组合的比例是否一致,调整好基本形组合之间的比例
「3」画出各部分的构成及细节
「4」调整好整体形象,完成一副具体作品。
(欣赏)我们再来浏览一些同辈们的作品,并且寻找一下这些作品的创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产品设计艺术的探究欲望与动力,培养学生造型设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
(三)、设计应用
教师活动:通过展示,同学们能不能从它们当中受到启发?想必同学们一定跃跃欲试了,想把自己的设计展示出来,老师就满足同学们的要求。
下面我们就来一个游戏互动:
1、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结构独特,属于自己的作品
2、规则:我们每组六人合作完成
这次活动我们要通过评比,选出:最佳色彩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意奖(课件出示)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设计创作
(播放音乐)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基本掌握手袋和背包造型的绘画方法 ,在造型、样式、装饰上有所创新,锻炼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
(四)、展示作品,学生评价:
1、每个小组说出自己的创意
2、由各组组长评出以上奖项
3、给每组颁奖
【设计意图:各个小组成果展示并交流经验,听取建议与评价。 】
(五)、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延伸
思考题:
20世纪70年代,人们用的包和袋是什么式样的?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
(1)以小组的形式进行。(6个人一组)
(2)课后一周内向课代表上报小组的人数、名单和提交调查报告的预定时间。
(3)按预定时间提交调查报告。
建议调查的途径:①到学校的图书馆。②上网查阅。③访问长辈。
【设计意图:历史、社会调查跨学科综合知识的调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纵深、综合的探索,实现主动发展。 】
五、教学反思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让学生接受我,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我的教学,并能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我的说课结束了,如有不对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一、课的内容
大众锻炼标准一级、二级套路
二、教材分析
健美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它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的体育运动,它是健身美体、陶冶情操的大众健身方式。本次课通过对大众锻炼标准一级、二级套路的学习既可以练习音乐的节奏又可以巩固提高动作的质量。是在前面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的一个提高过程。同时通过学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今后的学习提高兴趣。
三、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1」一级套路的“V”字步
依据:学生做这个动作容易不协调缺少弹性,所以要加强她们脚下动作的练习。
2」提膝时腿的动作
依据:这一动作中容易出现提膝腿过于紧张和身体后仰等错误动作,这样作出的动作缺少美感因此有必要强调腿部的动作。
3」二级套路的摆髋动作
依据:同学易出现顺拐现象,动作很不协调幅度不明显。
难点: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及与音乐的配合
依据:学生往往很难把握上下肢协调配合做的动作看上去非常僵硬并脱节;另外由于是初次学习很难掌握音乐的节奏,跳起来感觉很乱。所以,对于音乐与动作的配合是比较难掌握的故将其作为难点加强练习。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三女同学。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女同学相对来讲是比较喜欢健美操这项运动的。另外高三女生已经有了一年的学习基础所以在内容的安排上根据她们的学习水平安排了本次课的内容。针对她们学习比较紧张的情况尽量让学生完全投入到课中。
五、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1、 运动参与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2、 运动技能目标:改进提高大众锻炼标准一级、二级套路的动作质量大部分学生基本都能随音乐独立完成。
依据:成套动作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提高阶段,所以能基本掌握简单的成套动作是
学习的基础。
3、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等素质。
依据:柔韧、协调等素质是身体的基本素质,是学习动作的前提,故要加强练习。
4、 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自信心,具有良好的心态。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规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生活充满自信。
5、 社会适应目标:在学习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依据:现在的学生缺少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本次课通过分组练习来增强学生的这种意识。
六、教法设想
「一」示范、讲解法相结合
A、 完整示范后再进行讲解,对于重点环节可以补充示范或边讲解边示范。
B、 讲解时注意语言简练、表达生动、比喻形象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依据:通过准确的示范和正确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动作概念的理解。
「二」采用串联教学法
依据:在练习过程中使身体始终处于“动”的状态中,这样有利于动作的流畅、顺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锻炼,达到一定的锻炼目的。
「三」音乐练习法
依据: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由于学生对动作基本熟悉所以采用不同节奏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乐感。
「四」练习方法 节奏不同的练习
目的:体会不同节奏与动作的配合,更好的掌握动作与音乐的配合。
加大动作幅度练习
目的:加强学生的本体感觉,体会动作到位的感觉。
加大动作力度练习
目的:让学生把健美操的特点之一“力”体现出来。
教学展示法
目的:通过教学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七、教学流程
集合整队「课堂常规」————准备部分「热身操4*8拍」—————基本部分教学↓
互评← 学生练习 ←复习锻炼标准一级、二级套路动作←形体健身操
↓ 「按照上述练习方法」 「教师提示动作」 「随音乐跟老师完成」
放松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八、教学效果的预测
大部分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基本能独立跟随音乐完成锻炼标准一级、二级的动作。
九、场地与器材
体育馆 录音机一台
一、 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通过观看图片,增强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我是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的精神,以及实验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
2、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我是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兴趣和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3、 学习准备
(1) 教师:制作课件
(2) 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我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准备学具的)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课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设计
一开始上课,陈老师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设计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了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陈老师依据课改教材的特点,配合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主要采取了直观、朗读、形象的程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用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五大环节:
1、引题激趣
整节课,我们用去北京旅游展开课堂教学,由于学生们对去旅游很感兴趣,就认真去学习课文,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学习课文
在初读课文前,陈老师先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如果在读课文时,你遇到不懂的字,你会怎么办?”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初读课文时,陈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在无压力的情景中,较好地完成熟读课文的教学任务。(这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的要求设计的。)
在学习文段过程中,陈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学习,她采用了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总结学法,运用学法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陈老师通过自制课件,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读课文,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这是根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的,这个环节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
3、在实践活动中,首先,老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接着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最后说感受、说变化。这样安排,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
4、在课外活动中,陈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给家长或小伙伴听,以及把收集的资料向小伙伴说说。以此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变化,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5、总结全文
总结课文时,陈老师用多媒体,播放新旧家乡建筑物等方面的图片,给学生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
板书设计:12、北京亮起来了
北京亮起来了 ( 爱) 明亮辉煌
设计板书意图:
1、 这样板书简洁扼要,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说教材
依据人音社课标本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体例,在领略了我国东西南北中多彩民歌的腔调情韵后,就进入了我国丰富的民间器乐单元。在这一版块中,教材安排了鼓吹乐和丝竹乐两部分内容,旨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对代表性的民间器乐种类有所了解,并对这些乐种的音乐特点和文化特征有所体验与感悟。同时,正如课标中指出的,“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是高中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成为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丝竹相和》这节中,教材以我国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两个民间器乐乐种: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为切入口,选择了各自的代表性曲目《中花六板》和《娱乐升平》为主要教学素材,充分体现了“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编写意图。
二、说学情
对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高中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接触过,对演奏乐器、基本情绪、风格有一定的了解。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根据高中课标的新要求,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具体实际,在教学内容、要求和方式上体现出有别于小学、初中的新发展。
三、说设计思路
我的处理是,考虑到学生正是生活在江南地区,江南丝竹可谓家乡的音乐,我将其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兼顾广东音乐,以便于学生在对两个乐种的欣赏比较中,进一步丰富对丝竹乐的感受和理解,保证必要的信息广度。
教学要求上紧密围绕“丝竹相和”这一课题,以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容易参与的丝竹乐器音色的感受、体验为主要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突出一个“和”字,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乐器间的呼应与合作,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领略作品中所蕴含着的和谐、谦让的人文内涵。
四、说教学目标
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艺术魅力(放慢加花和支声复调),体会其和谐、谦让的社会文化内涵。
2、了解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体验其音色特点。
3、能听辨、区分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导入——丝竹乐器听辨——丝竹乐曲赏析——丝竹风格区分。
具体步骤与意图如下:
㈠ 课前音乐《江南好》,配合风情图片
(意图:营造氛围,作好进入音乐课堂的心理准备。)
㈡ 导入
中华民族民间器乐曲的演奏形式——重奏、合奏的主要类型——本课主题“丝竹乐”
(意图:将丝竹乐置身于民间器乐的大背景中,前后联系,温故知新)
㈢ 丝竹乐器听辨
竹笛、二胡、扬琴、高胡(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纯听觉辨别相结合)
小结并过渡:不同地区的丝竹乐风格各具特色。把握其中主要乐器的音色是分辨不同地区丝竹乐的基础。
(意图:与学生的先前经验建立联系,并为后续的听赏奠定基础。)
㈣ 丝竹乐曲赏析
1、江南丝竹《中花六板》(重点)
⑴ 欣赏《中花六板》片段,问题引领:这段乐曲中主要有哪些乐器?
⑵ 点出曲名,简介江南丝竹。
⑶ 结合作品分析江南丝竹艺术特色。
观察曲谱,发现每小节第一拍、第三拍的第一个音有什么特点。
对比演唱骨干音旋律和二胡声部旋律。发现旋律特色。
⑷ 小结放慢加花、支声复调特点。再听片段感受。
⑸ 从分析基础上感悟江南丝竹艺术特色的人文内涵。
⑹ 复听全曲(乐队演奏视频)。问题引领:用自己的语言形容江南丝竹带给你的感受。
⑺ 小结江南丝竹:小 细 轻 雅
(意图:突破以乐器音色为主要教学线索的传统,引导学生关注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兼顾音乐性的同时,增强教学的人文性。)
2、拓展欣赏江南丝竹《欢乐歌》主题(乐队演奏视频)
3、广东音乐《娱乐升平》(略)
⑴ 简介广东音乐
⑵ 欣赏《娱乐升平》片段。问题引领:这段乐器中主要有哪些乐器?
⑶ 简介高胡。突出表现力丰富,是广东音乐的灵魂乐器。
⑷ 对比聆听《娱乐升平》和《平湖秋月》感受高胡丰富的表现力和不同的情绪基调。
㈤ 丝竹风格区分
听辨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三首作品片段:《旱天雷》《丝竹调》《彩云追月》
㈥ 小结
六、说学法
在本课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要为“体验”和“比较”。“体验”:身体性参与(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脑思考)。“比较”:音色、情绪、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以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深刻的印象。
七、说教学反思
1、师生互动的充分性和从容性不够。
2、对“和”—作品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引导方式还可再改进。
3、学生参与方式还可进一步丰富,参与的机会可进一步增加。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材分析:
该课是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六课的内容,属于课程指导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模块中的开始篇,是在上一课中的文件文件夹操作基础上对小学阶段用计算机作文的相应知识的提高和拓展,同时也是下一课学习内容的基础,所以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及具体的教材内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太阳能说明书制作,学生在Word中学会:
段落间距设置和页边距、纸张大小、页眉页脚等页面设置,学会使用项目符号;
(二)过程与方法:在太阳能说明书的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协作(、知识应用、创新思维、口头表达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太阳能热水器说明书的分析制作和美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与成功的快乐,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在小学里有所涉及,操作比较简单,所以只把文档编排中项目符号的使用和页眉页脚设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由于图片项目符号的使用和页脚中插入页号和日期有一定难度,把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这节课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先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交流探讨将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的可行的子任务,然后以任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说明书)为载体,在课本、帮助文档、老师的启发性提示、学生之间交流协作等支架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五、教学资源:
为了顺利完成上面目标,我准备了以下的教学资源:
1、帮助文档一个,用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在校园网上准备一个介绍太阳能及应用的栏目,为本课内容提供素材,将学生从低效搜索中解放出来。
3、任务书一份,内有包含本节课全部目标的两个操作任务。
4、样例作品三个(两个已编排好其中一个使用项目符号,还有一个未编排),供学生分析、制作、美化说明书文档时参考。
5、多媒体视频文件一个,用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6、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一个。
六、教学过程:
经过上面的分析和准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一个:让学生观看太阳能在我国西部地区应用的视频,然后展开太阳能应用的讨论的情景。
(设计意图是:通过视频与讨论,使学生明白太阳能热水器具有安全、节能、经济、环保等诸多优点,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由此导入新课。)
(二)、展示任务、分析任务:
具体通过展示任务书中的任务一(制作一份太阳能热水器说明书)。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得出要完成制作任务一,需要将其分解成以下三个可行的子任务:
(1)、让学生参考样例说明书,得出太阳能热水器说明书应该有结构特点、主要部件真空管性能参数、使用时注意事项等组成,并用Word制作说明书;
(2)、让学生上网查找所需的各部分资料,并将找到的资料信息一一通过选择性粘贴复制到Word中,同时加以整理;
(3)、让学生比较样例文档,得出对已复制到Word中的文档进行编排的意义和编排内容,明白使用项目符号、设置页眉页脚的作用。
(设计意图是: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自主探究与交流协作:
让学生在上面的基础上,及有关支架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说明书”的制作任务。并就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作必要的提示或演示。
(设计意图是:通过完成说明书的制作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协作能力,提高学生搜索、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复制信息的操作水平;同时学会文档编排中的页面设置、段落和项目符号等格式化设置、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挑战自我、勇闯难关:
在任务一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任务二:删除文档中已添加的项目符号,插入图片项目符号和在页脚中插入页号和日期。让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尝试任务二,并按进展的情况作相应的指导和学生演示完成任务二的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是:利用学生尝试中碰到困难,来引起学生在突破难点时的注意力,以便学生学会这部分技能。)
(五)、作品评价与作业布置:
1、选择几份有一定代表性学生作品,按照“说明书”内容是否到位、结构是否合理、编排是否协调等作为评价标准,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师生一起以发展的眼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一作出合理的评价。
2、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用到的知识点及操作方法。
3、布置学生:课后完成练一练或为家里的某件电器产品制作一份功能介绍说明书。
4、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后的感想。
(设计意图是:使学生通过评价和课后练习,达到巩固新知,促进其不断进取、不断发展目的。)
经过上面几个环节,使学生以制作《太阳能热水器说明书》的任务为载体,在有关的支架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其中学生探究过程中:(1)可能碰到的问题主要有:信息下载到Word中粘贴和为什么要使用项目符号!(2)碰到困难时,提示学生可问其他同学、上网搜索、请教老师、使用帮助、查看课本和帮助文档等。(3)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对Word文档具有初步的编辑操作、审美能力及基本会使用因特网搜寻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4)文档进行编排的意义是为了较好的视觉效果;编排内容包括页面设置、段落和项目符号等格式化设置操作;使用项目符号、设置页眉页脚作用是使说明书层次更加清晰、更加专业化。)。
说课内容:1.跨越式跳高,2.游戏“打鸭脚”自选.
设计思想: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依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结合教学器材、设施来设计,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通过学习“跨越式跳高”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健身能力。做到以强身育人为宗旨,始终贯彻“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教材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跨越式跳高》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人教版)第二册跳跃单元内容之一。“跨越式”在生活中常被运用跨越跳过一定高度物的自然动作,更是许多孩子用来展示自己跳跃能力的方法。跨越式跳高因简单易行,并具有发展弹跳力,提高身体灵敏性和协调性,锻炼身体的作用而深受师生喜爱。“跨越式”跳高的学习不仅是深入学习“俯卧式”、“背越式”跳高的奠基石,也是其它跳跃运动项目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重点难点:跨越式跳高技术并不复杂,学生基本有了些跳高技术,但都比较自然随意。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这节课我确定重点与难点为:
1.重点 起跳技术,过杆与落地技术。
理论依据:跳高过程是人体运动由动能(冲力)快速转化成势能(高度)连续过程,主要通过起跳来转化;而过杆姿势方法决定跳高的水平。
2.难点 助跑、起跳、过杆及落地用力协调性、连贯性。
理论依据:因跳高技术是一个需要完整动作过程,如果跑、起跳、过杆、落地不连贯,不能协调完成,那么整个跳高技术就不能掌握,就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定它为难点。
二、说学情
学情分析:学生的身体骨骼、肌肉、韧带、关节处在快速增长时期,这阶段学生思维敏捷,模仿能力强,体能恢复快特点,加之争强好胜,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具有初生牛牛犊不怕虎的性格,正是开展体育锻炼黄金阶段。但由于个体差异大,独生子女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相对偏弱些,自我抑制能力差,练习时间无法长时间集中弱点,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既要鼓励素质好的大胆创新学习,又要考虑弱势群体的帮助,引导他们掌握技术的同时树立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学生的跳跃基础,结合教材的作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按水平四《标准》来确定学习目标的。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进一步掌握跨越式跳高运动技能、技巧,运用所学跳跃各种障碍。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熟练运用所学的跳跃技术安全的.进行体育锻炼活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教学过程中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教学目标为准绳,依据学龄特点,结合学生原有基础,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法优势基础上。主要运用:
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火花。2. 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通过纠正获得正确动作,提高学习的信心。3.游戏法,用游戏活动的方法开展教学。 学法:自主尝试法,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采用“听、看、想、练、问、比”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去尝试,互相对比,讨论,观察、练习等方式获得新知。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即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的过程,结合学生的运动基础,本课教学流程为:准备部分、游戏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实施步骤:
(一)准备部分,约2分钟
常规工作后把准备好的挂图,分解动作图解,完整动作图片,跳高各技术组成部分要领及一些跳高运动员比赛图片发放、挂起让全班同学观摩学习。
意图: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明确任务、目标、方向。
(二)游戏“打鸭脚” (约7分钟)
玩法1、将全班分成若干组,用单脚支撑,在指定的圆池内跳动(直径5米),一人蒙眼在圈中间,用胶皮杆在地面划圈平扫,由慢到快,灵活扫动,扫到哪里,学生必须采用单脚跳躲的方法躲闪。
玩法2、将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四人先在圈外用小沙包打池内鸭子的脚,。其它同学在圈子内跑动,被打到的换打的。
作用:这个游戏通过躲、跳、跨、跑活动,发展学生弹跳及灵活性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克服了心理的紧张气氛。
意图:一是热身,放松肌肉、关节、神经为更强练习做好准备。二是激活课堂气氛,减轻心理压力。同时为学习跳远打下基础。
(三)基本部分 约27分钟
1.游戏“猴子摘桃” 3分钟
①你能找出让自己摘到更高的桃子的办法吗?把桃(球)挂在不同高度,让猴子(学生)跳起摸球。
练习方法:通过原地、短距离助跑,单或双脚起跳摸吊着的不同高度的球。 ②你的脚能踢到多少个桃子(球)?练习方法:通过原地、短距离助跑,用脚尖踢不同高度吊着的球。
目的:用游戏活动发展弹跳力,提高练习兴趣,练习不同起跳、摆腿技术。 意图:让学生通过要摘桃就得跳起来,要踢高就得把腿摆起来,将本能的跳跃能力发挥出来。达到起跳、腾空、落地、身体平衡素质练习。
2.讨论:2分钟,出示讨论提纲(1)跳高由那几部分组成?(2)跑得快就跳得高吗?让同学之间讨论学习内容、通过对图片、概念、动作要领学习从理论认识跳高是什么。
意图:利用恢复些体力时间设问激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3.尝试“鲤鱼跃龙门” 约4分钟
用“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发起尝试跳高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基础,选择小组,尝试着跨越横杆,起跳高度自定,完成练习3到4次。部分弱势可用橡皮筋代替杆或过斜杆来完成任务。
老师巡回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别人练习情况。
目的:了解学生基础,发现问题,①助跑与起跳不能连贯;②起跳方法不合理;③腾空不过杆;④心理紧张;⑤女生中出现双脚起跳等问题。
收获:初步认识跳高完整技术包括助跑、起跳、腾空过杆、落地四环节组成,体会到并非跑得快就跳得高。
意图:用游戏方法复习跨越式跳高技术,用“成功”激发热情,用鼓励增强信心,变被动为主动。为下一步教学准备。
4.讲解、示范,针对主要问题,交流改进方法:约5分钟
①请两到三位跳高“高手”给同学们表演示范。老师讲解动作要领,分析动作,分析大的问题。
②老师做分步动作与完整动作示范,并与学生交流、解答问题。
目的:使学生在大脑里快速形成正确动作表象,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能针对性的练习与改进。
③技术引导:(口诀)助跑自然轻松要快,后步小;起跳先脚跟后前掌,迅蹬伸;身过杆,落摆腿,屈缓冲。
5. 分组学习 约9分钟
根据学生的水平基础重新分组,充分发挥体育骨干作用。
① 学困生练习
这部分学生多为女生和独生子,身体素质差些,运动能力低。
从自己弱势出发,分步掌握到整体配合至基本掌握跳高技术,同时还要注意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紧张状况。
方法:进行分解强化训练为主,降低技术要求,用助跳器帮助起跳,从过斜杆起步,用橡皮筋做杆,用海棉垫保护,减轻心理压力。反复练习,逐渐掌握各环节技术,达到可以完成助跑起跳过杆完成跳高动作。
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技术。
②一般生练习
这类学生有一定基础,自己通过认真观察和图片资料自学,在经过同学帮助和教师的点拨,很快掌握新知识。
通过多次反复完整动作练习,熟练掌握跨越式跳高技术。
方法:根据自己存在“问题”通过不断次练习与改进;观摩其他同学跳高动作;与他人讨论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技术,纠正错误、多余动作,寻找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跳高方法。
目的:熟练中巩固提高自己的跳高技术。
③优秀生练习
发挥骨干作用,帮助弱生,并向更高难度发起挑战,强调安全问题。
对部分身体素质好,运动水平高,掌握动作快,大胆鼓励他们自己根据获得信息,自己确定高度目标,并进一步探索其它跳高方法,如剪式、卧式、背式跳高,鼓励大胆创新,向更高的高度发起挑战。
目的:以点带面,共同发展。
老师巡回参与小组练习,全面兼顾不同水平学生,重点放在学困生和一般群体上。
意图:根据学生能力的强弱,动作水平的高低,按其不同级别,要求不同,练习方法不同,满足其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自得其乐。
6.创造记录 约4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发起挑战,不断提高跳越高度,并找到自己最好和跳高成绩。 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对自己与他人点评、互评,用掌声鼓励同学。小组长记录情况。
老师参与技术薄弱组的活动,进一步指导和鼓励。
目的:让学生将所学展现出来,用实力证明自己,我能行。
意图:对学生学习情况全面检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7.放松练习 2分钟
在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荡漾着美丽的白塔……。”《让我们荡起双浆》歌曲音乐伴奏下,让同学们根着老师用些节奏轻快,难度小的动作放松机体,缓和情绪,恢复体力。
(四)学习总结 2分钟
把同学集中起来,认真听取每个小组长的简单汇报,用提问方法帮助同学复习所学知识内容,明确“要想跳得高,必须弹跳好和必须要的助跑速度与起跳的合理结合,此外不同的跳高姿势,在腾空中身体重心高度与横杆间有着不同的距离,因此,选择过杆技术是跳高的又一个条件。”大家知道今后努力方向。回收器材,下课
六、预计课的效果: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全班同学能基本掌握正确动作要领,完成率在85%左右。预计课的练习密度为35%左右,最高心率为150--160次/分,平均心率达到120--130次/分。让学生既出汗又脸带微笑,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七、场地器材:
跳高架8付、橡皮筋4条、录音机1台、海绵垫12张、小黑板2块、跨越式跳高挂图一套、各阶段动作练习图片、动作分解图片(多张)录音机一台,录音带二盒。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学古文,较难理解,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明白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出,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说教材
《劝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教材地位)《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如果学生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二、说学情
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四、 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说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
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五、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字词及特殊句式进行归纳。
2、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朗读法。
下面我在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注意以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一) 导入课文 (由写劝学的诗句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关于劝学的诗句,回答后,教师解题,由此引入课文。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 荀子简介。这个部分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事先查找关于荀子及其思想的知识。教师作以补充,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三) 诵读指导。播放录音、让学生自读、齐读课文,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四) 整体疏通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前后桌互相合作,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义。将大家都难以理解得字词标注出来,教师重点点拨。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知识的能力。之后, 归纳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五) 分析课文。
1、通过对课文的疏通,学生能够得出本文的论点为“学不可以已”,那么我提问:作者是
如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作以适当的引导。我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归纳能力。然后学生明确:
第二段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来说明学习的意义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段中,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等从而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来说明学习的方法贵在积累;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来说明学习的态度贵在坚持与专一。
2、 以上都是运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现象来说明学习的道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什么论证方法呢?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为比喻论证的方法。(让学生分清楚比喻论证与举例论证的区别)
3、课堂练习
说到比喻论证,我们一般在议论文中使用,那么现在我设计一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写出3个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写完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论,教师点评。
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六) 总结全文:《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
(七)布置作业:就课堂练习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文中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
设计作业的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学习的意义 学不可已矣(中心论点)
学习的作用 比喻论证
学习的态度
设计依据: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的原则,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知道本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说一下我的讲课思路。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平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习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习,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
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大家上午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我所说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学目标,说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学目标。我遵循本课特点,将教学目标分为3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我设计的是学生能深情地朗读课文(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因为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
B、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重朗读时的情感体验,加强积累,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对整体把握全文有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课前预习
(因为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因为语文课的性质特殊,它需要学生去研读、去理解、去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课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朗读和理解课文
(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是又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
难点是: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
三、说教法
一、我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
二、读书指导法:我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朗读前,老师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同时指导学生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本文的朗读为学习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
三、美点寻踪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
(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从我翠屏外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并有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选用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手段
1.运用配音朗读
由于本文内容蕴涵着思乡之情,采用思乡类的音乐配朗读,更能读出这种愁绪,让学生更能进入角色,辅助教学。
2.异乡风情的图片
运用图片,可让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教学更具实际性,扩大知识面,并增加说服力。
六、说教学评价
主要用语言和软件对学生进行评价。
1、从语言上评价:采取这种评价相对及时,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如:“我们班又多了一位文学家!”“你的回答有创意!”“大家鼓掌欢迎,希望你再接再厉!”对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加以提点和修正,使其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学习。
2、软件上评价:我将《小组擂台积分榜》的评价软件放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小组答辩评比,这样不仅使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并带动了学习积极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举同学们身边关于民俗的例子,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让学生了解背景,增加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
(1)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我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题答案,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这道题其实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我将这2题放在一前一后这样设计,可让学生有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三)研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我的具体做法是:
(A)本题我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在研析时得以体现。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本题的普及性较大,所以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作好充分准备。)
(四)课堂反馈训练
以填空的方式对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进行检测和巩固。
这个题由当堂课的学生反映来定,或全班一起回答,或抽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看他是否答对。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原因是由于我在本课前段的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查,所以将本环节设计在课堂反馈训练中)
(五)拓展
1、回忆乡愁诗篇,如“床前明月光”、“独在异乡为异客”等,
同学们试着背诵,并做简单比较。
(可以巩固以往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养成比较鉴赏的习惯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对本课内容作概要回顾,并再次点出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一. 说教材:
《gkh》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单元第五课第一课时,声母gkh的发音和书写。节课中重点是三拼音节,但作为第一课时,不涉及到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的教学,所以本课时教学重点在于声母的发音与书写教学。其实本课时教学目标,对于已经学会了8个声母的学生来说,只要教师稍作指导,一般都是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措施,在教学中抓住声母的发音特点指导学生正确拼读,抓住声母的字形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教学。
二. 说目标:
本课教学内容为声母gkh,根据教材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读准“gkh”三个声母的音,认清字母的形,正确书写。
2、过程和方法: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体会三个声母的朗读,能通过观察认识gkh。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拼音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g . k .h 三个声母的音形。
难点: 拼读练习gu. ku. hu
四.说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我打算分为两课时来教。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的特点,参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地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实施建议。我打算教学中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说我打算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学习,力求达到教学的最优化的。
本节课我打算紧紧地围绕着一个“趣”字而展开一系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先欣赏情境动画,再指名说出,动画上是在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图上有一条清清的小河,河边有一个小哥哥和一个小弟弟,哥哥让弟弟把蝌蚪放回小河。」
接着听语境歌:弟弟河「h」边捉蝌蚪,哥哥「g」走来劝阻他。小弟弟很听话,忙把蝌「k」蚪送回“家”。「相机板书字母。」
你认识这三个声母吗?谁来试着读一读?
[将文中的插图变为情境动画引出g、k、h,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引入课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音,体会发音过程,探究发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去寻找新的未知点。学生的学习兴致一下子就会提起来。]
二.在情境中学习,以多样的形式,保持学习兴趣。
(一)学习g:
1、谁再来叫它的名字?指名范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3、名字会叫了,再看看它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4、引导学生自编顺口溜。
(生:像个9字g、g、g。生:像个花环g、g、g。)
[通过说说自己的发现,即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
(二)学习K:
1、出示蝌蚪,问:它叫什么名字?
2、指导发好“k”的音。
3、开火车读,同桌对读。
4、g、k对比读。可以用小纸条放在口前,对着小纸条发这两个音,体会g、k气流的强弱。
5、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k?指导学生自编顺口溜。
(三)、课中操,拍手念儿歌。
1、出示:哥哥有只小白鸽,小白鸽爱唱歌,咕咕咕,咕咕咕,哥哥听了笑呵呵。
2、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在这里让学生拍手念儿歌,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拼音的枯燥泛味;二来可以把刚学到的声母g、k在儿歌中进行复现;三来为引出声母“h”做好了铺垫。]
(四)、学习“h”:
1、让我们来认识最后一位新朋友,它就是“h”,谁来当小老师?
2、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
3、记清形。指导学生自编顺口溜。
(五)、指导书写。
1、自学,交流
2.师范写、讲解。
3.生描红、仿写。
新课标要求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发现gkh住几楼?怎么写?成为学习的主人,比老师告诉他该怎么写、写哪儿要好。先标红后起笔,让学生有一个依照,能依葫芦画瓢。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复习巩固:
1.游戏:“看谁接得快又准”。
老师说顺口溜的上半句,学生抢接下半句。如,教师说“一只鸽子”,学生接“g—g—g”。
2.游戏:“看谁找得快又准”。
听老师或同学读字母d、t、n、l、b、p、m、f、g、k、h,看谁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声母读一读。
[将游戏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让学生编编顺口溜,考一考,赛一赛,读一读、写一写,玩一玩等多种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会浓浓的。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复习巩固时进行重复单调的训练,往往达不到目的,而采用游戏的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在教学中及时肯定,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一旦得到别人的肯定,脸上幸福快乐的光芒就会情不自禁地显露出来,就会更有劲头地学习下面的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发挥。]
四、小结,作业。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读一读,写一写,与小伙伴比一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正。谢谢!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一节《醇 酚》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学习有机物,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乙醇是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性质的桥梁,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学生已对乙醇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中注意从结构的角度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在高中化学选修5中有机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的系统性。要善于归纳总结。因此,我认为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要有知识迁移。
2.学情分析
从知识结构看,学生已经学习了烃的知识,对有机化学常见的基本反应类型的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乙醇的一些性质和用途也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它的组成和性质,有着较强的求知欲。
目前我所带的班级分三个层次;通学班,平行班,重点班。通过高一化学将近一年的学习,同学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一些基本任务,但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档次不一,在分组讨论时注意将各种不同层次及不同特点学生组合搭配,互相帮扶,鼓励各小组学生主动与老师、同组同学以及组与组之问多交流,形成浓郁的学习研究氛围,完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来看,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思想从“被动接受型”慢慢向“自主学习型”转变。他们学习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加,学习动机比较稳定。
3.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新课标对本节的建议和教材的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醇的结构、主要性质及用途。掌握醇羟基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关得到乙醇的方法,学会分析和推理、探究结果,并学会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
通过学习醇的用途,感受化学与生活、社会的密切关系,养成关注化学相关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醇氧化,取代与消去
「2」教学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
1.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
2.讲授法: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新教法不断出现的同时,讲授法也在不断地完善。而且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点评、总结。
3.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模拟微观演示,多角度立体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法
采用探究合作互补的模式,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求答案,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同时,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过联想和类比、填表等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学习过的烃类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自己得出相关结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醇的定义 醇的分类
3.醇的物理性质
【学生阅读总结】醇的物理性质(教师主要讲解醇中氢键的作用)
探讨 得到乙醇的方法有哪些!
4.乙醇的化学性质
A.乙醇和Na反应(知识回顾 高一的内容)
B.乙醇的氧化反应(回顾高一的催化氧化)
乙醇与强氧化剂重铬酸钾、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重点讲解氧化反应的机理
C. 乙醇的消去反应
D .乙醇的取代反应
5.乙醇的用途
小结:和学生共同归纳本节的知识,重点归纳乙醇的化学性质,用电脑模拟演示,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6.课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知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按照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设置一些有梯度的习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强化,如:
五、板书设计
六、课堂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课堂参与积极性评价、操作实验能力的评价、化学用语规范表达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习题检测评价「课堂练习及作业分层次」、课后研究论文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自评、组内同学互评、教师点评。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乞巧》是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园地上的一首古诗,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民间故事,都是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训练学生有梯度的复述故事,先是简要复述,再详细复述,然后进行创造性的复述。《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前两句写的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后两句描写的乞巧这一传统习俗,画面丰富,充满了想象空间。这首古诗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主题“民间故事”而选编的,继续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情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再次夯实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连接经典诵读的文章《迢迢牵牛星》,也是为了继续巩固这一训练点。
说学情:
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大概意思是本课的训练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借助语言训练,初步掌握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能力,继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学会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但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复述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有的在复述过程中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简洁。在教学过程中教我注重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清楚、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课文。
说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两首古诗词,并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大概意思。
2从古诗词的学习中,继续学习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3在古诗词中,再次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情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反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里我运用智慧课堂里的教学模版的转盘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听音乐,来猜一猜是哪一篇民间故事,目的一是考察学生对读过的民间故事的掌握情况,二是以游戏形式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民间故事的特点。我顺势过渡,民间故事大家都喜欢,许多诗人还把它写进古诗词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中的民间故事,先来学习《乞巧》。
二、新授。
环节1检查反馈。在学习古诗之前,我还是进行了课前检测,同样运用了智慧课堂上的互动试题,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清楚课堂上我的授课指向。
环节2解乞巧。诗题是一首诗的题眼,因此先让学生理解诗题。
环节3诵乞巧。播放视频《乞巧》,通过范读,学生自由读,师生承接读、个人展示读等多种形式,让学会在读中感悟诗中所寄托的美好情感。
环节4讲乞巧。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看图试着用两三句话给大家讲讲这首诗。这里的简单复述是为任务二的创造性复述搭建了一个训练的平台。那么这样的故事大家听着过瘾吗?我问学生,出示任务二,让学生对诗中的某一处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这个是本节课的训练重点也是难点,有了前面的“台阶”,学生再次“添油加醋”。这种梯度式的训练,由简单到复杂,易于学生掌握。最后通过智慧课堂的学科工具让学生把打乱的故诗按照顺序排列好,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背诵,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完。从始至终作为教师的我,努力做到轻轻松松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
环节5两翼教材链接的是《迢迢牵牛星》。落实一课一得,让学生继续练习复述故事。通过视频播放吟诵《迢迢牵牛星》让学生知道读古诗有方法。还可以吟诵,古人有四声法,就是一二声的字读得慢一点、长一点,叫平声;三四声的字读得快一点、短一点,叫仄声。
三.说板书设计。
针对此首古诗的板书设计,我决定用学生的语言来进行组织,一是精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二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通过用学生的语言来组织板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进而领悟诗情。
四.说反思。
一、说教材
《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现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 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二、说教法
从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切入,了解内容,初识人物,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在合作探究中相机点拨与引导,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题。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反复读小说文本,充分地熟悉情节,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长和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三、说学法
《台阶》是一篇语文平实但内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特别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农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流程
(一)导入:由台阶的图片导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台阶?
2、台阶是不是作者此文描述的主要对象?
(这个步骤,使学生明白全文围绕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展开,为后面的深入探讨做好铺垫)
(三)揣摩妙点
从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揣摩文章的妙处。
1、父亲与三级台阶的关系(由此导出父亲造新台阶的愿望)
2、父亲与九级台阶的关系(由此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造台阶准备的辛苦,体会造好后感觉的不自在,并最终自然引出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四)探究主旨
新台阶造好了,父亲为什么不自在了?
(在学习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劳动是父亲的生命,他用劳动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
(五)拓展
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塑造父亲的?
(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探寻,以朗读后品析的方式进行,注意体会敬佩与辛酸两重情感)
一、活动目标:
培养动作灵敏性。
二、活动准备:儿歌爆米花
三、活动玩法:
若干幼儿手拉手围成圆圈,为爆米花的“锅子”,另请八至十名幼儿钻到圈内当“米粒”。游戏开始,“锅子”沿顺时针方向边走边念儿歌。念到“砰”一声时,“锅”和“米粒”同时向上蹦跳,接着“锅子”立即蹲下,松开相拉的手,表示“锅盖”打开了。当念到“抓”时,“米粒”赶紧往圈外跑,“锅子们”手拉手将未跑出的“米粒”围在圈内,直至全部“米粒”跑出,调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规则:
1.只有念到“砰”时,“锅”和“米粒”才能同时向上跳。
2.跑出的“米粒”充实到“锅子”的队伍中。
中班游戏教案:小小驾驶员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各种汽车非常感爱好,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和培养他们的交通规则意识,锻炼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和合作能力,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练习听信号走跑交替,锻炼动作的灵敏性和合作意识。
2、乐意参与活动,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
【活动预备】
音乐磁带:《我是小小交通警》《往远足》;呼啦圈每人一个。红绿灯标志。
【活动进程】
1、热身运动:幼儿在教师带领下,手持呼啦圈模仿开车的动作小跑步进进场地。放音乐《我是小小交通警》,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作热身运动。
2、情形导进:师:你们愿做小小驾驶员吗(幼儿一起、愿意),驾驶员要服从交通的指挥。(是)“
3、游戏《小小驾驶员》
教师把红绿灯标志分别插进活动场地的四周,放音乐《往远足》,幼儿按“红灯停,绿灯行”的信号,练习“开车”、“停车”。幼儿根据不同的指令,变换不同的交通工具。(也可两人合作,前面幼儿把呼啦骗局在身上,后面幼儿用手拉着前面幼儿的呼啦圈。)留意安全,避免幼儿拥堵,同时,还要遵守交通规则。游戏可反复进行。
【活动延伸】
教师把幼儿带回教室,看有关交通规则的动画片。以巩固交通规则。
【活动反思】
游戏应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他们遵守社会规则,激起他们对家想的酷爱。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投影片「蜘蛛」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平时见过吗?
简单介绍一下:
它是一种节肢动物,善织网捕捉昆虫。今天这节课学习20课蜘蛛,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蜘蛛的哪些情况。
二、初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熟悉新字生词。
2.指名读,分段朗读。
思考:介绍蜘蛛那些事情?共几个自然段?「捉虫、遇险」
3、学生回答。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齐读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常”字可以看出什么?由于作者经常仔细观察,所以才发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蜘蛛是怎样捉虫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3」蜘蛛捉飞虫时,动作非常迅速,你们找找哪个词表现出来?捉到飞虫容易吗?哪个词表现出很轻易地捉到?出示投影,演示捉飞虫表现速度快,且捕捉容易。指导学生读捕捉很轻松的语气。
「4」蜘蛛无论捉什么虫都这么轻易吗?「不是」好,我们看看它是怎么捉甲的。
7.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画出捉甲虫的语句。
「2」为什么说甲虫最难捉?
「3」理解问句“抵抗”。
8.自学第四自然段
甲虫虽然难捉,蜘蛛却是有惊无险,但这次它可遇到麻烦了。「出示投影」看这是细腰蜂,蜘蛛会怎么样,看第四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2」细腰蜂是怎样引诱蜘蛛上当的,它为什么会上当?
「3」理解词语“敏捷”。
「4」再次出示投影「这是一张破网」
看到这张破网,同时我们也很同情蜘蛛的遭遇。
四.总结
今天我们随作者一同观察了蜘蛛捉虫和被捉的情景,作者写的好不好?作者之所以写的这么好,是因为作者用心观察了周围的事,才会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如果你们也对周围的事多留心,细心去看,也会写出这么精彩的文章来。
第二课时
1.复习。
上节我们学习蜘蛛这篇课文,了解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出示投影」作者通过四个自然段介绍了蜘蛛是怎样捉虫和被捉的,下面请看投影
2.学习本课6个生字。
3.指导学生识记字音。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语。
「2」轮读,齐读生字词。
「3」指导识记字形。
「4」指导书写。
4.完成课文后练习题3。
5.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中第三题。
6.总结。
7.作业:阅读《课外阅读》中的《小壁虎》。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用自己的研究方法来学会13个生字、理解“织网、重新、终于、结实”等词语的意思。
2、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理解蜘蛛织网时所碰到的困难,并能赏析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描写蜘蛛织网时碰到的困难的句子。
2、 通过赐予的赏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的能力。
3、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生字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蜘蛛的图片」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
2、教学“蜘蛛”这两个生字,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它们都是虫字旁」
3、在你们的印象中,蜘蛛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它有什么本领?
4、教学“织”,读准音,那么你知道蜘蛛织网是为了什么?你见到过妈妈织毛衣的样子吗?「教师边说边扮演织毛衣的样子。」所以,“织”是绞丝旁的字。
5、那么,小小的蜘蛛它是怎样织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三方面问题,教师总结。」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小问号来听老师朗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2、听教师朗读。
3、讨论交流。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层次。
1、激趣导入:对刚才我们还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答案都藏在课文中,只有当你会正确朗读课文了,你才能真正明白,所以老师想请大家自由的按要求读读课文。
「1」自己认识一下课文中的生字。
「2」看一看课文有几小节,请标上小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zhèn sī guāduàn chóng pò bīng báo huī zhōng
一阵大风、丝、刮断、重新、打破、冰雹、灰心、终于、
自由并大声朗读——指名读,评议——小组合作:组内读议「出示第二组词语」——师生赛读。——师生互评——齐读。
一、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温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本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本;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文章主要思想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文章主要思想论述的?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本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本,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本。“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本.就可
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ou或不焉fou经传zhuan从师cong
读书du不能bu传道chuan从容cong
聃dan蟠pan苌弘chang近谀贻
冉ran潘pan无长无少zhang须臾怡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文章主要思想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文章主要思想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文章主要思想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式论证文章主要思想
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文章主要思想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文章主要思想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式?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式,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教学内容:
一、讨论学习纪律
二、制定学习计划
三、建立互助对子
四、认识学习伙伴(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收集学生心声,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互相帮助的风气
教学过程:
一、新年祝福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讨论学习主题(讨论学习纪律制定学习计划建立互助对子)
三、讨论活动,汇报形成文章
四、认识学习伙伴(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
《调查表》
课前
下列事项中,你认为应作好哪几项,请打“√”。
□上好卫生间。
□检查课本和文具的准备工作。
□有一个愉快的心情。
□预习新课。
你的补充:
课中
下列事项中,你认为应作好哪几项,请打“√”。
□注意力要集中
□发言要先举手
□同学有不专心的要帮助提醒
□要相互合作,一起完成共同的任务
你的补充:
课后
下列事项中,你认为应作好哪几项,请打“√”
□及时复习想想学到了什么,怎么学的。
□有不懂的内容及时记入问题银行,并请教同学和老师
□有新想法和同学、老师一起交流
你的补充:
作业
下列事项中,你认为应作好哪几项,请打“√”。
□先完成作业再活动
□帮助同学完成作业
□出题检查周围同学
你的补充:
本学期的比赛:
比一比谁的书本保存最好
比一比谁的作业设计最漂亮
比一比谁的问题最多
比一比谁的字最漂亮
比一比谁是最棒的小老师
你的补充:
我的学习计划:(学生自拟)
认识四大学习伙伴(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
晚上和四个伙伴讨论一下,看他们对你说了些什么,设计一文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解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你们都观察了吗?能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吗?(同学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的话,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唐朝有位大诗人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就是《春晓》。(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2.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佯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长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学习方法: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3.指名朗读,正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春天的夜晚里睡得十分香甜,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醒来后听见到处是鸟叫的声音。回想起昨夜曾听到风声和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眠:睡眠、睡觉。
闻:听到。
啼:叫。
四、练习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读诗的语气和停顿。
2.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3.教师说诗意,学生念出诗句。
4.同桌互背古诗。
5.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古诗。
小结: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珍惜春天的时光,爱惜时间。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的生字,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2.班内交流。
重点指导: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弯钩。
夜:第四笔是竖,不是坚提。
3.指导书写。
要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板书设计